要发挥我们的能力,必须规范我们自己的行为。
一想到规范我们自己的行为,我们自然会想到诗、书、礼、仪等孔孟之道。比如:“三人行,必须有我师也。”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呼。”“谦受益,满招损。”等等,不数胜数的教条。
既让我们的行为受到规范,又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风气。究其原因,是这些教条中也隐含了些许的心理因素,让我们受益匪浅。做为一个普通人来说是足够用了。
其实,我们生活中还有另一种规范行为的方式,那就是宗教。宗教往往被现代人看成迷信,这是不应该的。敬而远之,我们就失去了对世界认识的一条通道。
宗教的最终目的也是教人向上向善的,它们所有的教义都是围绕人来制定的,它的作用是规范人自身的行为,结果是提高了人本身的修养和能力。至于有的人会迷信,只不过是在信仰的过程中,人们思想产生了偏差。每一个传播广、历史悠久的宗教本质其实是一部超级心理教科书。它们把握人的心理达到了极至,应该是基于对人性的了解,所以才源远流长。心理学通过对宗教教义的研究提纯,对它们会有所认识。只是在这个过程中,一定要秉承着无私奉献的思想。
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如此之远和影响之深,有目共睹。就拿中国来说,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是佛教和道教。佛教只是改变个人生,而道教不仅改变人生,而且影响国家。中国历代有许多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来自道教,如袁天罡、李淳风、诸葛亮、刘伯温等等,他们才高于世,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宗教对人自身的影响实际上是对人行为的规范,但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它们对人自身了如指掌。尤其是佛教,对人自身的把握无以彼敌。心理学通过对它的研究,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奥秘。但是正所谓过尤不及物极必反,佛教虽高但对社会影响并不太大。人来到这个世界是要发挥作用的,而佛教最终会把人的能力封闭起来,这应该是一个缺陷。在这一点上,道教比较现实。鼓励人们去拼搏,去奉献。自然规律也是这样要得到,也要付出。
所以我们对待宗教也不能一概而论,要有的放矢。“择其善者而从之,择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